本帖最后由 某小孩的MJ 于 2015-7-26 19:58 编辑
前几天写的《指南》时新更新的一段
3.4 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对方说话时保持沉默。不要打断ta,让ta想说多久就多久。 身体保持静止。眼睛专注着注视着说话的人。不要显现得没有耐心,不感兴趣。 用语言表示你的在聆听。当说话的人暂停下来,渴望得到你一些你在聆听ta的话的信息,就向ta点点头,或者做些简单的回应。比如“嗯”,“是的,你说……” 当说话人停下来等待你的反应时,你可以偶尔做些简单的总结,说一下自己对对方刚说过的话的感受。努力用非常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,甚至可以比说话人自己的话更准确。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你自己的话重述对方的话,是对方为你敏锐的洞察力不由惊叹;“太对了!”“对,就是这样!”或类似的话,表明说话者意识到了你理解了ta的话。这个过程可以帮助说话者更清楚自己的感受,同时和你产生一种同一战线的感觉。 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向你敞开心扉。如果ta的谈话有点不合逻辑,那就随它去。不要把对方的思想引向你认为ta应该说的话题上,只要努力理解谈话内容就好了。b如果ta想终止谈话,好的,没问题,你乐于接受,不要敦促对方说出ta还没有准备向你倾诉的信息。 不要评价对方的态度或感受。不要对对方做出判断,也不要同情(因为同情也是一种形式的判断),只要表现得客观公正就好。你的任何观点(无论肯定的还是否定的),都有可能让对方后悔向你说出心里话。 不要批评。经验表明,批评能够带来的唯一可预料的结果就是减弱对方对人际关系的信任。当然,偶尔也会有人认真思考对自己的批评,并因此进行自我改进。但即使如此,他们也会变得不像原来那样乐意向批评自己的人敞开心扉了。 考虑一下自己的感受。回想一下前一次别人对你提出所谓的“建设性批评”的情况,你是怎么反应的?(要诚实一点哦)不太好吧,是不是?人们会避开这种心里受伤的感觉,迟早对批评他们的人避而不见。 注意“宣称自己并不想批评对方”这种行为。如果你为了掩饰自己的批评而宣称自己并不想那么做时,这可能是最糟糕的批评。这等于假装对对方的友谊,而实际上却证明你的不忠。 有时候,你可能会担心,自己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批评对方。一般情况下,你可以问自己,“如果对我说这样的话,我会有什么感受?” 不要提建议或讲道理。提建议也是一种批评的方式,是不过更委婉。正如俗话所说:“明智的人不需要,愚蠢的人不注意。”提建议本身就暗示这接受者的推理能力不足,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。B要注意,你经常面临被人建议的陷阱。有人或许会找到你,问,“我该怎么办?”在这种情况下,你往往会认为自己可以例外一次,因为是对方来问的嘛!但不要大意,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有人来聆听他们的心里话。 回想一下有多少人对你的忠告置之不理,即使是他们首先来找你寻求忠告的。人们内心知道自己该怎么做,他们只是在潜意识对于真正去做该做的事情有些犹豫。而在他们并不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,你却又一次告诉他们应该那么做,这只会增加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愧疚,从而引起对你的反感。 比提建议更聪明一点的做法是讲道理,这是一种委婉地提意见的方法。我自己就是一个讲道理的高手,直接提建议容易引起对方自尊的自我保护,产生反感,我知道怎么避开这一点,我会假装讲一个跟话题无关的故事,其中却蕴含着我要告诉ta的寓意。这种做法确实很聪明,但依然搞错了主旨,我们忽视了对方真正需要的,只是有人倾听他们的感受,仅此而已。 谨慎问“为什么”。我们给注意下问为什么的语言情境,有时候这会使对方采取自卫的姿态。如果你真诚地希望了解对方做某件事或者有某种想法的原因,并没有判断对方动机或目的的意图,那么就要用更柔和的方式。通常情况下,你可以非常谨慎地问,“你能不能帮我一下,我不太明白你为什么觉得事情是这样的?”或者“你不太明白你觉得这样做最好的原因,能不能帮我一下?”表明你对说话人有充分信心,只是想了解情况,而不想去做判断。 不要争论、反驳。还是那句话,我们的职责是满足对方倾诉的需求,如果你觉得一定有必要给ta讲道理或纠正ta的某些想法,也最好另找时间找ta谈谈,而不是ta找你倾诉的当时。这时ta可能处于情绪中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是听不进道理的。 你可能还会进一步问,如果对方说出一些自我责备、自我否定的话,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反驳吗?比如,当一个女孩说,“我这么丑,我的脸那么大,眼镜却那么小。”我不该第一时间反驳她的想法,告诉她她并不丑吗?也许一些情境中,需要我们去否定对方的想法,打断ta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。但除非你足够了解ta,清楚ta需要的是什么,否则不要冒险这样做。她明明觉得自己很丑,你非要说她不丑,会让她觉得你无法理解她的痛苦。 在另一些情境中,我们遭受指责,这也许真的是我们做错了什么,也许是出自对方的无理取闹。面对指责,尤其是当我们觉得指责名不副实的时候,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辩解、反驳……然后你知道的,通常这会发展成争论。有时候,我们以指责回报你指责,“你把我说得一无是处,然而你自己就很好吗?(然后翻出对方的过错)”“我已经为这件事道歉了,你为什么还要斤斤计较,咬住我的过错不放?” 这些做法都不可取,对方可能处在情绪中,听不进你的解释。一旦你的道歉和解释无法被对方所接受,那就不要再辩解下去,这只会发展成争论。事实上,我们需要的是改变一种思维方式,不要再把交流的目的看作是“取得对方的原谅”,这种想法让你只关注自己,而忽视了ta的真实感受。我所建议的做法是,成为一个倾听者,把这看作是一个机会;为什么ta要指责你或对你发脾气呢,这可能代表ta有宣泄某种情绪,或倾诉一些想法、感受的需求。所以比起辩解、反驳,我们有更好的做法:询问ta的感受与需求,如果ta不接受你的道歉,你可以问问,“能告诉我,你希望我怎么做吗?”
曾经我也是一个糟糕的倾听者,我喜欢讲道理,我喜欢做评价、下判断。有时候我甚至有这样的坏习惯,就是喜欢抢对方的话,因为我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。面对倾诉者,我迅速开始扮演起人生导师的角色,总是想要表现一番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洞见。一旦进入这一角色,我就不会再真正在意对方的感受与想法,我只在乎对方有没有好好接受我的思想,我开始主导话题,我开始变得远比倾诉者的话更多,甚至对方想要谈点别的,我还硬要把话题拉回我感兴趣的范围。 我们想一下,当我们感到痛苦的时候会去向谁倾诉。为什么我痛苦的时候总是想到X,而不是去找Y说话?这是因为X能满足我的心理需求。大多数情况下,倾诉者的心理需求很简单,只是表达自己的情绪、感受,有个人能够倾听并理解他们的情绪、感受。 情绪通常是即时的,愤怒、悲伤、高兴,只要过上一点点时间情绪状态就会平复下来,对于很多人来说,只要说出来就好受了。情绪是非理性的东西,在情绪状态中人是听不进道理的,如果用讲道理这类理性的方式作为反馈,只会让对方觉得你不理解ta。可能当事人自己就很清楚,自己有点无理取闹,可ta就是气不过,需要发泄一下,这时候你去提醒ta在无理取闹,通常无法帮助ta克制情绪,只会令ta更加受伤。所以倾听者要做的,仅仅只是听完对方的话,并适度地表达一些关注、关心就好了。 我上面说了不要批评、判断、反驳,同情、安慰、问为什么也要谨慎。这可能让人疑惑,“天呐,这么说来除了听之外,我真的什么也不能做了?那么我该如何告诉对方,我理解ta,听起来表示理解似乎也是在下判断?”好吧,并不是真的说这些都不能做,只是我们要避免过早发表意见。在谈话刚开始时,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一角,有许多相关的感受——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,并没有得到表达。因此倾听者最初的任务,确实就只是听而已,在交流中你所需要的反馈,就是鼓励和引导对方说更多,促使ta自我暴露,为ta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。反之,你过早发表意见、提供同情与安慰,就会妨碍这个过程。同时,你在充分了解ta之前就表达同情或安慰,这也会让人觉得你的同情是肤浅的。 这一节我说了太多“不要做什么”,下一节我们讨论一些更具体的交流技巧,也就是说,“要做什么”。
|